10月31日下午,西北师范大学历史学院田澍教授应邀来到我系举办《文明互鉴视野下的“一带一路”倡议》讲座。本场讲座是ag真人 “大夏中国史论坛”前沿讲座第47场,由章义和教授主持,王进锋教授、朱明教授等众多师生参加。

讲座伊始,田澍教授以宏阔的视野,勾勒出丝绸之路的重要地理单元——河西走廊的历史地位与文化价值。他特别指出,甘肃是丝绸之路的黄金路段,自张骞出使西域以来,阳关、玉门关与河西四郡的设立,是古代中原王朝向西开放的重要标志。自此,东西方之间的政治、经济、文化交流全面展开,促进了世界文明的发展进程。诸如敦煌、张掖、武威、兰州、天水等丝绸之路沿线城镇次第兴起,在不同时期分别扮演着世界性大都会和区域交通枢纽、商贸中心的重要角色,敦煌更是多种文明汇流的璀璨明珠。甘肃因而成为丝绸之路上多民族交流融合、多文化融会创新的重要舞台。在此基础上,主讲人回顾了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一带一路”倡议的背景及含义,指出自19世纪李希霍芬提出“丝绸之路”概念以来,经过历代学者基于多民族史料的不断阐释,这一概念的丰富内涵为“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提供了宝贵的历史智慧。

随后,主讲人对学术界长期存在的“明清闭关锁国”论提出质疑。他以河西走廊为例,指出明廷虽因与吐鲁番的冲突多次中断通贡,但这一政策非但未能实现既定目标,反而使哈密危机愈演愈烈,最终在嘉靖“大礼议”后正视吐鲁番的崛起,最后恢复了丝绸之路的和平交往局面。他强调,文化的交融过程中,不同观念的冲突是正常现象,以明清西学的传播为例,时至今日依旧存在支持和反对两种声音,二者没有对错之分,我们要理性看待。主讲人进一步以傅安六次出使西域、陈诚五次出使西域、郑和七下西洋三段史事为例,系统阐释了明朝构建对外秩序的过程。他认为,明朝时期能够主动适应世界形势的变化,积极开展对外交流,通过陆海丝绸之路与各国进行着广泛的联系。特别是在郑和七下西洋的深刻影响下,传统的“西域”被称为“旱西洋”,与“西洋”紧密地结合在了一起,标志着陆海丝绸之路逐渐融为一体。在中华民族在与海外诸国的交流过程中,形成了“以和为贵”“以义为先”的天下观、价值观、义利观,对于当代中国的外交理念和陆海秩序的构建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讲座临近尾声,田澍教授立足当下中国发展实际,全面解读了新时代丝路文明交流研究的基本理念与中国-中亚命运共同体的内涵,他引用了习总书记的讲话“国之交在于民相亲,民相亲在于心相同”“中国始终是中亚国家的好邻居、好朋友、好伙伴、好兄弟”,指出“一带一路”倡议彰显了中国与世界各国共同实现现代化的勇气和决心,开启了人类现代文明发展的新形态。只有深入开展人文领域广泛而深入的交流,赋予古丝绸之路以全新的时代内涵,才能使广大民众成为“一带一路”建设的主力军和受益者。

章义和教授对本次讲座进行了总结,称赞田教授的讲座高屋建瓴、发人深思,有诸多值得进一步研究的切入点。在互动环节,同学们踊跃提问,王进锋老师、朱明老师与就明朝经营西域和海洋的策略问题与田教授进行了深入交流。
主讲人介绍:
田澍,西北师范大学历史学院教授、西北师范大学中亚研究院院长、明史学会副会长、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基金学科规划评审专家、中国历史研究院田澍工作室首席专家,主要研究方向明代政治史、制度史、中亚历史文化交流史和历史教学论。在《历史研究》《中国史研究》《光明日报》等刊物发表学术成果180多篇,出版《嘉靖革新研究》《明代内阁政治研究》《正德十六年:“大礼议”与嘉隆万改革》《史学论文写作教程》等。

版权所有:ag真人-ag博彩-ag娱乐官网 © 2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