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g真人

ag真人
我系举办“人工智能赋能历史学研究”系列学术活动
发布时间:2025-04-18

为进一步探讨人工智能对历史研究带来的挑战和机遇,我系特邀南京大学王涛教授、姚念达博士作专题讲座,围绕人工智能与历史学研究的深度互动与融合展开深入研讨。通过理论解析、实践演示与思想碰撞,为历史学者探索人机协作新路径提供了重要启示。

第一环节

人工智能时代的历史研究:

作为工具的AI

4月11日上午,“思勉班”人工智能与历史学研究系列课程第一期正式启动,该系列课程旨在普及人工智能的基本知识,聚焦其在历史学研究中的应用,为学生认识、了解和使用人工智能奠定基础。

王涛围绕“AI赋能历史研究,愿景还是神话”这一主题,从理论层面剖析AI的本质,强调其作为“复杂的模式匹配器”在历史研究中的作用与局限性,认为“历史感”仍是人文学者的核心竞争力。如以“King·man+woman≈Queen”为案例,可以揭示AI依赖词向量相关性计算的原理,提醒研究者理性看待技术边界。AI在历史研究中的应用可大致归纳为四大场景:一、自然语言处理,可以辅助史料摘要、多语种翻译及情感分析;二、代码生成,可以降低数字工具使用门槛(如自动生成网站原型);三、多模态分析,可以识别图像史料中的符号、字体与隐含信息;四、数据分析,可以处理海量文本,完成聚类与关联性研究。对研究者而言,需遵循“角色设定+任务描述+反馈迭代”的提示词公式,并通过“RAG检索增强生成技术”结合人工校验,可以规避AI的数据污染、数字鸿沟与模型幻觉风险。

图片

姚念达围绕“人工智能与史料整理方法:基于历史报纸的试验”为主体,从应用维度解析人工智能在历史研究中的实践路径,梳理了计量史学向数智史学的演进脉络,重点演示了“美国核辐射舆论研究”的AI技术应用框架:一、史料搜集,通过报刊数据库API批量获取20世纪50年代美国地方报纸;二、结构化处理,利用SQL建立数据库,筛选关键词(如“fallout”“radiation”);三、主题聚类,调用LDA工具分析文本,识别“健康危害”“冷战恐惧”等核心议题;四、人工干预,研究者基于聚类结果细读文本,构建历史解释。针对《美国历史研究》刊载的实证研究,AI可使史料初筛效率提升70%,但“数字工具仅是自然语言与机器语言的转译桥梁,其价值在于降低技术门槛,而学术创见仍需人文思维支撑”。主讲人进而提出人文学科与AI共处的三大反思:一、训练语料的历史语境缺失可能导致分析偏差;二、现有AI尚不具备自主构建研究问题的学术能力;三、机器可辅助叙事建构,但无法替代学者对人性本质与时代精神的深层阐释。相较社会科学领域(心理学、经济学)的AI系统应用,人文学科的技术融合仍显滞后。

图片

课程后师生聚焦“AI输出的交叉验证”“跨学科协作必要性”等议题展开讨论。王涛在总结中强调:“AI提供的答案必须反复验证,人文学者需坚守‘历史感’这一核心竞争力。”姚念达则呼吁以平和心态接纳AI,通过持续学习实现人机协同。



第二环节

技术革新与人文精神的平衡之道

4月11日下午,“以人工智能赋能高质量发展”专题研讨会召开,世界史教工党支部、博士生党支部全体党员和部分系内教师与会。

王涛重申AI不会替代历史学者,但需警惕其对研究范式的冲击,强调“尊重史料、追求真相”是史学研究的根基。姚念达通过现场演练,展示AI在多语种文献处理、图像识别等领域的实际效能。特聘教授景德祥认为应推动“智能史学”的学科建设,联合技术开发者与人文学者制定AI史学研究的标准化准则。谢国荣、肖琦、范丁梁等教师围绕“本科生教学改革”“论文写作伦理”“技术迭代挑战”等议题展开研讨,强调在技术赋能的同时,需坚守人文精神内核,避免工具理性对历史意义的消解。与会师生均认为技术革新与人文社科的平衡将成为未来的重要议题,唯有坚守史学求真本质,才能开辟数字化时代历史研究的新境界。

图片


我系开展“人工智能赋能历史研究”跨学科系列学术活动,系统通过理论阐释、实践演示与跨学科对话,系统探讨了AI在历史研究中的工具价值与伦理边界。人工智能为史料整理、研究效率提升提供了新机遇,但历史学的本质仍在于“人的意义追寻”。未来,我系将持续深化人机协作探索,以技术革新推动学科发展,同时坚守学术初心,努力为数字化时代的历史研究开辟新范式。



ag真人 融媒体中心

编辑:雷子妍

投稿邮箱:[email protected]

图片